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黄帝祭祀与中华民族凝聚力——兼论公祭黄帝是宗教活动吗?(论文提要)

王俊义


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称“礼仪之邦”,很重视讲究礼节、礼仪和礼制,各种礼制十分周详完备,总称为“礼”。“礼”实际上就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文化准则,而祭祀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—,也是中国古代礼制之总汇的《礼记》,就设有“郊特牲”、“丧服小记”、“祭法”、“祭义”、“祭统”、“奔丧”、“问丧”等等,专门论述丧葬祭祀之礼,《礼记》本身就说:“凡治人之道,莫急于礼。礼有五经,莫重于祭”,足见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(见《礼记·祭统》)。祭祀渊源于人类初始阶段的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,起初,确有原始宗教成分,但伴随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,祭祀文化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,愈来愈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,特别是对黄帝的祭祀实行国家公祭,更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古往今来中华炎黄子孙缅怀先祖的民族认同心理,及渴望祖国统一,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与情怀。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学者提出:“祭黄帝是祭人,还是祭神,如果是祭神,并且是国家级祭神,那与宗教有什么不同?”进而认为“将祭黄帝升格为国家级就是由中央政府肯定这种(宗教)信仰”。又说“祭祀仪式,从本质上讲是对神的崇拜,是相信灵魂不死”,因此由国家公祭黄帝“不利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”。我认为上述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,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对祭祀文化的轻率否定,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态度,既不符合历史事实,也无视黄帝祭祀的实际文化内涵,进而又不顾从古至今中华亿万人民群众“尊祖敬宗”、“慎终追远”的道德情怀,它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,有害的,必须予以澄清。
  人所共知,黄帝是人而不是神,他是中国远古时期的氏族部落领袖,是原始社会父系时期的代表性人物,以其文治武功统一了当时的各个氏族部落,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位共主,开创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系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,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。因此,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,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。虽然记载黄帝姓氏源流及其丰功伟绩的历史文献,是传说时代口耳相传的遗物,但从大量的地下考古发掘证实,皇帝及其时代的各种创造与发明,以及当时所达到的文明进程,部是客观存在,黄帝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先祖。不管黄帝是个人间或是部落领袖的称号,他都是人,而不是神。黄帝之后的虞、夏、商、周都尊黄帝为始祖,许多方国也都有关于黄帝后裔的传说。同时,中华民族有不忘始祖,“尊祖敬宗”的优良传统。为了表达人们对黄帝功德的怀念与感戴,据《礼记》记载,虞、夏、商、周都祭祀黄帝:“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,祖颛顼而宗尧,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,祖颛顼而宗禹;殷人禘喾而郊冥,祖契而宗周;周人禘喾而郊稷,祖文王而宗武王“(《礼记·祭法》)。此后,历经秦汉、魏晋、隋唐、宋元、明清、中华民国直至当代,对黄帝的祭祀,从国家到民间,经历数千年而不衰,正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祖的“报功崇德”,“继志述事”,“慎终追远”,“民德归厚”的民族精神和情操。正如《礼记·祭法》所说:“夫圣王之制祭祀也,法施于民则祀之,以死勤事则祀之,以劳定国则祀之,能御大灾则祀之,能捍大患则祀之。是故历山氏之有天下也,其子日农,能殖百谷。而之衰也,周弃继之,故祀以为稷。共工氏之霸九州也,其子曰后土,能平九州,故祀为社,帝喾能序星辰以为着众,尧能尝均刑法以义终,舜勤众事而野死,鲧鄣鸿水而殛死,禹能修鲧之功,黄帝正名百物,与民共财……文王以文治,武王以武功,去民之灾,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”。由于这些仁人志士有功、有恩于民,因而人民祭祀他们,缅怀他们,把他们作为祭祀对象,以表彰他们的功德。如同荀子所说:“祭者,志意思慕之情也。”
  古人云:“生事之礼,死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这不仅表示对祖先的缅怀与思念,抒发“思慕之情”。更重要的还在于“慎终追远”,“继志述事”,继承先人遗志发扬光大其精神,有着其更为积极进取的一面,对黄帝的祭祀尤其如此。特别是晚清以来,中华民族陷于内忧外患,面对帝国列强的侵略,对黄帝的祭祀与救亡国存的爱国主义相联系,一些爱国志士,常以祭祀黄帝来抒发爱国志向。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,就悲愤呼号:“如此江山竟付人,干戈留得苦吟身”;“谁非炎黄之子孙,九天忍令呼无门”。抗日战争时期,国共两党再度合作,曾于1937年清明,共祭黄帝于黄帝陵前,以示民族大义,共同团结抗日,经过八年浴血奋战,终于赢得最后胜利。新中国成立后,常由陕西省政府组织,于每年清明进行祭祀。而从1980年起,祭祀黄帝典礼,日益隆重,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、华侨纷纷寻根问祖来祭祀黄帝,使人们更加感到黄帝祭祀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、推动祖国统一的重要作用,也将使黄帝的祭祀规模更大,层次更高,升格为国家公祭。这只能进一步说明,党和政府更为重视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,要以传统文化纽带,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,推动祖国统一,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。这些举措,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精神,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,与宗教活动可谓风马牛不相及,怎能将之视为“从本质上讲是对神的崇拜,是相信灵魂不死”呢?
  近20多年来,伴随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,综合国力的增强,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日益提高,使散居在五洲四海的华人、华裔更加心向祖国,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,也愈益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识。针对这些情况,作为黄帝陵基金会名誉会长的李瑞环同志于1994年在陕西省考察时曾指出,祭祀黄帝以团结一切海内外华人,特别是海外华人、侨胞看到了祖国改革开放的新面貌,国力的强盛,对故国家园赤子之心很强烈,他们强烈要求把祭祀黄帝的规模礼仪更加制度化。一个民族要认同自己的根,了解自己的历史,只有了解自己的历史,只有了解过去,认识过去,总结过去,才能发展我们美好的未来。在当前纪念黄帝,缅怀先祖的伟大业绩,才能够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化,凝聚民族力量,增强民族团结,促进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的完成。李瑞环同志的上述讲话,正反映了“黄帝祭祀与中华文化”这一论题的题中之意。
  

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/黄帝陵基金会编.——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7.09

您是第 位访客!